查看原文
其他

地理学 ,推开自然之门 ,昭示人文精华

Editor's Note

地理学是一门有趣又实用的学问。我在朋友圈发表甘青大环线游记以来,受到朋友们的关注。艾非历奇和退休之后两个公众号还特别对我进行了采访。采访通过我的地理人生,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地理学,为旅游旅行增光添彩,我想是值得的。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退休之后 Author 艾菲历奇

点击上面“退休之后”,关注我们!

退休之后,老年轻一代(40-65岁),或已经退休,或走向退休的路上,或期待退休。

年轻态,同理心,艾菲历奇,共谋福祉。

退而不休,瞻望未来,助人自助,创造价值。





地理学

推开自然之门

昭示人文精华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林涛的地理人生访谈



本期人物:林涛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采访整理:韩丽华

科研人员 副主任技师 现已退休

+ + + + + + + + + + + 

林涛教授任职于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从事人文地理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专注于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等领域,近期特别注重高速交通网络与城市、区域发展,高速交通网络与快递物流空间组织,区域城市网络,国家风景道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项目等多项。迄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3部,参编教材4部。主讲地理科学导论、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区域分析与规划、中国地理、中国文化地理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


林涛教授热爱生活,喜欢旅行、摄影、阅读与写作。他用心记录所到之处(每一个地方)的独特个性。在日常生活中,他热衷骑行锻炼。闲暇时,喜欢探索城市郊野、荒野。从2021年4月起,林涛教授开始观鸟拍鸟。除了作为一种生活乐趣,他试图在鸟类领域开展“超越人类的地理学”主要研究议题之一——“新动物地理学与自然保护”的探索。


+ + + + + 


口述:林涛

釆访:丽华、炯炯

文字整理:丽华

摄影:林涛

编辑:顺婕


编者按


初识林教授是一年前,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翡翠博物馆好友下午茶活动中,他和夫人在书架旁看书的情景特别有意境,记得当时我抓拍到这一瞬间。今天我们的采访恰巧也是在下午茶中进行的。在优雅的环境和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始了我们线上、线下、威海、上海的隔空采访。炯炯开场向林教授介绍了我们艾菲历奇的情况以及开展的系列活动,倡导助人自助,创造价值理念,讲到口述历史及人物采访栏目,通过人物采访让大家了解新领域、新知识,开拓视野,丰富生活。不知不觉中林教授谈起了他四次时空变换的奇妙的求学历程,以及喜欢地理、热爱地理学,并在上海求学、工作和生活,教书育人,做科研的乐趣与所取得的成就,畅想怎样让更多的人了解地理学、认识地理学,激发年轻人学习地理,为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也可以更好地服务于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采访结束后,我一直在想,林教授求学这段经历,我是用“求学之路”好,还是“求学之旅”好呢?结合林教授微信号的求学故事,我觉得“求学之旅”更能表达求学路途的艰辛,求学心情的迫切,求学成功的喜悦,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的满足。


 

林老师摄影作品(风景)

禾木村,新疆,2017;

开普敦,南非,2013;

大瑟尔,加州1号公路,2016;

观音寺俯瞰,四川,2018.



1


疆内疆外求学之旅


林教授和蔼可亲,风趣幽默,使原本有点紧张、初次做采访的我慢慢进入自然放松的状态。我们三人就像多年的老朋友一样聊了起来。在林教授聊起他的人生经历后,我们得知,林教授出生在新疆喀什,成长在新疆叶城,求学于江苏无锡、于新疆乌鲁木齐工作、成家、生活,而后又在职求学于江苏南京,再后来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离职进一步求学于上海,工作于上海师范大学。迄今,林涛教授已在上海工作、生活了26年。我们感觉,林教授的求学经历画面感极强,读来会让你真真切切感受到人在旅途,梦在远方,苦中有乐,苦中有甜!


叶城到乌鲁木齐的求学之旅


林教授说,初三毕业后的1978年暑假,当时已是15岁的少年,出疆远行,到无锡求学,路途漫漫。说起这一次离开叶城,林教授感慨万千……“那个年代交通不便,幸得找了便车,由大姐带着我和妹妹第一次坐大货车从叶城到乌鲁木齐,记忆非常深刻,终身难忘。因为一行人多,我一个男孩子勇敢地坐在货车车厢上。那时的路况较差,尚未铺装柏油,是石子路。从叶城到三岔口500多公里路程,一路颠簸,尘土不绝。我被整得灰头土脸,晒得黝黑、脱皮。司机和大姐实在看不下去,让我挤进了车厢里。五六天后,我们才抵达乌鲁木齐。”


“在无锡的三年半时间里,我没有回过家。高三寒假返回新疆叶城准备参加高考。1981年6月,不负父母,不负众望,如愿考上新疆师范大学。从叶城到乌鲁木齐1800公里,每年寒暑假每一趟旅程都是奇妙之旅。”


“大学入学报到也是搭便车,还是大卡车。八月底的新疆,早晨汽车水箱还会冻住,不仅要用喷灯烧,还要用摇把摇发动机,助力汽车启动(可能南方人并没有这个概念)。”据林教授回忆说:“有一天早上,我的手都被摇把磨破了,那时只能烧点灰止血。那时跑长途的司机们住宿都是自带行李,每天跑200多公里石子路,傍晚到运输站停下来,找空房间空床板铺好被褥睡觉,第二天一早再打起背包踏上下一段路途。我也跟司机们一样,用的是自己的行李。”


林教授回忆起有一次搭乘小车从叶城返校的惊险之旅。“途中被一辆卡车撞到路边沟里,幸好车没有翻,一车人都没有受伤,司机不仅把车开了出来,还开回了乌鲁木齐。”林教授说,“那时往返家返校的路上,道路、戈壁似乎总是没有尽头。暑假来回在酷热的戈壁上蒸腾的气流都亲眼可见。常常百无聊赖,昏昏欲睡,或者发呆。清醒的时候就数着路边的里程碑,一个一个地数……真是一段无聊而难忘的经历。所以我对‘里程碑’这个词始终没觉着有多特别的意义。”


新疆鄯善库姆塔格(2018.02)


从疆内到疆外求学之旅


绿皮车是当时从疆内到疆外乘坐最多的、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林教授说:“记得很小的时候(1970年代初),父母带领儿女返乡探亲乘绿皮车。从乌鲁木齐到无锡,记不得是四天三夜还是四夜三天了。在那个年代,长途跋涉,又是硬座火车票,路途中多自带干粮和水。一塑料桶水,可以用来喝水、漱口、洗脸。那时绿皮火车上,常常人挨人,人挤人,还有很多人是站票,没有座位。晚上,我们姐妹兄弟几个钻到座椅下,在地板上铺几张报纸躺下睡觉,那个滋味可想而知。现在想想,可谓路途遥遥,艰难不已。但那时却也不觉得苦,还乐呵呵的,也无忧无虑!在同学中还很自豪,因为坐过火车,去过遥远的内地。”


“大学毕业留校工作。五年后,去武汉测绘学院考研,从乌鲁木齐坐火车到郑州,再转车到武汉。那时正值春运时节,郑州火车站站台上人多得从车门根本上不去,是在郑州求学的亲友把我从车窗塞进车厢内的,并一直站到武昌站。”


“1992年,在职脱产去南京大学攻读硕士。三年时光寒暑假来回,又是奔波在乌鲁木齐-南京的绿皮车旅程中,还是三天三夜,而且多数情况下是坐硬座往返的。也曾几次在南京站为买一张卧铺票而彻夜排队。”种种艰辛都是财富,梦想就在前方,再艰苦都要想办法克服,相信明天会更好。


林教授说,因为母亲是江苏无锡人,1954年在上海成为第一批上海支疆青年。很小的时候,母亲带他来过上海,对上海的印象极深。因此,他的大学梦是上海,高考报的的志愿是上海铁道学院,但是未能如愿。功夫不负有心人,1996年,在硕士研究生毕业两年后,林教授从原单位离职,考取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第四次出疆求学,寒窗复三载,寒来暑往再次往返于乌鲁木齐与上海之间。那时的交通各方面条件已经好转,而且上海城市管理等各方面在全国名列前茅。上海始发列车到乌鲁木齐,每次提前到新客站排队都能买得到卧铺票。但从乌鲁木齐返回上海时,虽然也是始发站,但每次买卧铺票还都是要托关系才能买得到卧铺票。林教授回忆说:“记得某次寒假回家,灰头土脸的我站在夫人面前,她一脸的诧异。尽管是坐卧铺,但毕竟是几天几夜,还是很消磨人的。”


林教授不无感慨地说:“回想一下自己的这些经历,看看现在这样好的条件、张弛有度的工作、快乐幸福的生活,觉得那些年的不容易还是很值得的,苦尽甘来。一个人一生中遭受的苦难总量是恒定的,如果你及时行乐,岁月静好,那就是有人帮你扛掉了压力或者是在透支下一代。当年因为长辈们的付出,从广西北流、上海到新疆,几十年哺育子女,艰苦卓绝,最后几个子女陆续回到长三角,回到上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段段艰难的求学行程,记录着林教授从南疆到北疆,从疆内到疆外追逐梦想的历程。


林教授说,他有三个故乡。第一故乡是生他养他的喀什和叶城,第二故乡是成家立业的乌鲁木齐,第三故乡是专心治学、生活安稳和幸福的上海。林教授丰富的经历让我们感到惊诧之外,更多的是感动和佩服。


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林教授选择了地理学。不管是那时,还是现在,我们一般人或非地理专业的人对地理学的了解和认识都比较浅显。在中学时代,我们也只是背背地名,看看地球仪和地图,应付考试而已。现在很多人喜欢到各地去旅游,看看山川河流,不同的地域风情等等,却对地理并不十分了解。林教授当时怎么想到选择地理学这一专业,并一直坚持从事地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的呢?



2


兴趣成为专业、职业担当

和终生追求


地理科学以人地关系为核心,首要目的是探求人地关系的未知领域,进行知识创新,其次是服务社会。林教授说他的大学志愿选择“地理学”可能跟他的家庭几十年来的时空变幻有关。林教授讲起了他的祖籍。原来林教授是广西玉林市(地级)的北流市(县级)人。他的父亲在抗战后期被抓壮丁成为汽车兵。由广西、云南、四川一路西进,开拔到新疆。1949年,父亲随军在甘肃酒泉参加”9.25”起义,成为解放军战士。母亲来自江苏无锡,1954年在上海成为第一批支疆青年。父母一生都在新疆交通系统工作,从乌鲁木齐、吐鲁番到喀什、叶城。从小跟随父母走南闯北,求学、工作,在家与学校之间,在家与老家(广西北流、江苏无锡)之间、家与求学学校之间(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乘坐各种交通工具,使他与地理空间、交通运输结下不解之缘。


林教授说,他从小对地理位置非常敏感。高考填报志愿自然选择了地理专业。大学期间成绩不错,尤其地图学学得好,地图画得好。毕业后很荣幸留校任教,专门讲授地图学,一讲就是六个年级。1991年,林教授考入南京大学地图学与遥感专业脱产深造,三年后获得硕士学位,又在学校继续教授地图学和遥感等课程。两年后,林教授在时代大潮的感召下,离职考入拥有全国最好的地理学专业之一的华东师范大学,选择人文地理学方向,师从我国著名地理学家、中国地理学会科学技术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2022年)刘君德教授攻读博士学位,继续他的地理学梦想。说到这里,我们好奇地询问地理学的渊源、发展以及学科的分化。


林教授介绍说,一般来讲,目前在中国,作为理学门类的地理学属于一级学科,它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三个分支学科(二级学科),即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地理信息系统),三个二级学科还有进一步的分化。也就是说,随着人类对地理环境未知领域的不断探索,地理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自然地理学进一步深化为地貌学、气候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水文地理学、海洋地理学等的研究;人文地理学深化为人口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乡村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发展地理学等。地理信息科学深入到地图学、遥感地学、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林教授解释说,其实,科学研究仍然在时时刻刻探索着更加深入、更为细致的领域。比如,他最近十年主持的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要探索的就是经济地理学之下的交通领域——交通地理学、物流地理学及其与城市、区域发展的关系,比如高速交通网络与城市、区域发展,高速交通网络与快递物流空间组织,区域城市网络,国家风景道研究等等。


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2019.8)


当然,一个地方、一个地区、一个区域是自然与人文综合的地理空间。因此,“区域地理”、“应用地理学”也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区域地理学显然是对一个地区的综合研究,应用地理学就是自然与人文相互结合,并在地理学技术手段的支持下开展资源、环境、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防灾减灾(灾害地理)等的研究。还有“历史地理学”也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不过这几个分支学科在我国现有的地理科学学科体系划分中没有能够恰当地体现出来,也没有设置与这些分支学科相应的大学本科专业。已有与资源、环境相关的本科专业分散在了包括地理学在内的不同学科领域。


土耳其安卡拉街巷(2016.05)


另外,林教授还特别强调地理学的尺度观念。他说,地理学是通过不同空间尺度来动态观察世界的方式,以人类、环境、社会等组合的各种综合领域,从地图、图像、数学、数字以及抽象认知等不同的空间表述三维矩阵探索人类世界的(图1)。这种空间尺度就是从较小的尺度(如村落、乡镇、城市等地方)、中观尺度(如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港珠澳大湾区等)、宏观尺度(如我国三大经济带、印度次大陆、东亚、南亚、北美、欧盟、全球等)等三个地理尺度。当然,这第三个尺度之间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不是孤立的。


图1:地理学观察世界的视角矩阵


迄今,林教授已经从事地理科学研究、教学工作37年整。



3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更要发现美丽中国

和多彩的世界


旅游旅行与地理密不可分。前段时间看了林教授的两篇甘青大环线旅行推文,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林教授的旅行所带来的远不止是快乐和愉悦的心情。他说:“对我这样一位职业和专业的地理工作者而言,每次旅行更是一次观察、考察和探究一个个地方独特个性的机缘。”我们非常渴望跟着地理学教授去旅行。


 

林教授摄影作品(风景)

峡湾地区,挪威,2013;

霞浦县芽城湾,2021;

野驴,肃北县盐池湾,2022;

元阳梯田,云南,2015;

诸暨,浙江,2016;

武夷山,2016.


采访聊到怎样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孩子和年轻人认识地理学,了解地理学丰富的内涵和价值,喜欢热爱地理,甚至与时俱进探究地理科学问题,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更好地生活。这是林教授也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林教授说他喜欢旅行、摄影、阅读与写作,热衷骑行锻炼。闲暇时喜欢探索城市郊野、荒野,用心记录所到之处(每一个地方)的独特个性。比如,他首次登陆横沙岛,进行环岛考察,印象深刻。横沙岛是一座美丽的海岛,远远超出想象。也是一个骑行的好地方。不亲临,无验证,那些想去的地方永远是虚幻的想象。这是行走、骑行的重要意义所在,这与艾菲历奇的文化行不谋而合,那些想去的地方只有亲自去过才会印象深刻。


上海崇明岛西沙湿地(2021.11)


生活中不仅有衣食住行,更有诗和远方。林教授在一次给本科新生的“美丽中国”主题讲座中,结合自身经历,鼓励同学们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作为“地理人”、“旅行人”,要带着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探寻我国风土人情、领略世界大美河山。学会观察生活,勤于思考,不受学科所限,多角度思考问题,发现不一样的“美丽中国”和“多彩世界”


 

林教授摄影作品(鸟类)

水稚,上海青浦莲湖村,2021;

鹊鸲,龙瑞路居住小区,2021;

黑水鸡,上海青浦莲湖村,2021;

白胸苦恶鸟,上海青浦莲湖村,2021;

黑颈鹤,甘肃肃北县盐池湾,2022;

雕鸪或纵纹腹小鸪,甘肃肃北县盐池湾,2022.


林教授说,时光如梭,世事沧桑,他明年就到了退休年龄。他说,因为自己兴趣爱好广泛,退休以后想做的事情很多,所以并没有什么规划。但是“我的职业生涯基本上到退休就结束了。退休后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如旅行、摄影、地理写作,为地理学的科普工作做点事情”。


林教授兴致勃勃地说起了他从2021年4月开始观鸟拍鸟的故事。他说,除了作为一种生活乐趣,他拍鸟还试图在鸟类领域开展人文地理学的新兴领域——“超越人类的地理学”主要研究议题之一——“新动物地理学与自然保护”的探索。


宜兴阳羡溪山(2022.09.24)


为了让大家了解地理学,林教授特别推荐《地理学与生活》这本书。他说,此书原名为Introduction to Geography(地理学导论),是美国的大学地理学教材,也是2021年中国地理学会推介的地理学十大经典读本之一。


地理学“俯瞰海陆变迁,探索与重塑地球律动之美。纵览全球文化,勾勒并解析世界人地格局”。《地理学与生活》系统介绍了山海变迁、气候演化、全球资源、多样文化、经济形势、城市规划、区域传统及人与自然等精彩内容,突出了地理学与人们生活的相关性,充分体现了人地关系研究的地理学核心内涵。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教授王恩涌推介说:“《地理学与生活》既是一本优秀的教科书,也是一本优秀的科普著作,值得一读。”


《地理学与生活》共有13章,分为四个篇章,囊括自然地理学、人口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学科分支。以介绍地理学的发展、核心概念,以及长期以来在地理学思想与著作中形成的四种系统性传统为开端,四大传统独立成篇,每篇集中论述这些地理学观点的一个方面。前三篇专门介绍地理学的分支学科,而区域分析传统单独成为最后一章,利用前三种传统和主题,并通过相互参照对其进行综合。


林涛教授说,中国地理学会于2021年4月9日推介了“地理科学十大经典读本”:


1.   《地理学思想经典解读》(商务印书馆,2011年)

2.   《地理学中的解释》(商务印书馆,1996年)

3.   《地理学性质的透视》(商务印书馆,1963年)

4.   《地理学思想史(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89年)

5.   《地理学与生活》(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

6.   《当代地理学方法》(商务印书馆,2012年)

7.   《哲学与人文地理学》(商务印书馆,2010年)

8.   《变化中的自然地理学性质》(商务印书馆,2006年)

9.   《重新发现地理学:与科学和社会的新关联》(学苑出版社,2002年)

10.  《地理学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同时,林涛教授说要在旅行中了解和认识中国地理,在旅行中感受中华之美,以下几本书是有帮助的:


1.  《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特辑,2005年第10期)

2.  《这里是中国》(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星球研究所,中信出版集团,2019)

3.  《这里是中国2》(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星球研究所,中信出版集团,2021)

4.  《60万米高空看中国》(刘思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

5.  《极致之美》(李栓科,中信出版社,2014)

6.  《中国景色》(单之蔷,九州出版社  2008)

7.  《李白没有见过的风景》(单之蔷,九州出版社  2021)

8.  《古诗词遇见中国地理》(杨金志,中国地图出版社,2021)

9.  《诗经地理》(丘濂 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

10. 《中国自然地理总论》(郑度,科学出版社,2015)

11. 《中国文化地理》(王恩涌等,科学出版社,2008)


林涛教授的社交账号有:

微博“林涛geographies”

http://weibo.com/geographies;

微信号“那些地方啊”。

结束语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向上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无论做什么事,困难和失败在所难免。困难条件下能磨练人的意志,只有想办法克服困难,勤奋学习,不懈努力,终会实现梦想。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林教授娓娓道来,举止谈吐绅士谦逊,并耐心倾听我们提的问题,一一解答。


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越来越发达,越来越便利。不仅有高铁,飞机,更有私家车。开车出行,自由自在,说走就走。国家日益强盛,人民生活也日渐富足。感谢改革开放40年,我们赶上了好时代,过上了好日子,要珍惜这得来不易的快乐幸福的生活。


在刚刚过去的教师节,林教授去看望了他的博士生导师,华东师大终身教授、人文地理学博士生导师刘君德教授。他说,刘君德教授在70岁退休之后,仍编撰出版多部著作。从大尺度的宏观地理空间——山区,到中观的政治(行政)空间——政区,再到微观的社会空间——社区,介入地理学这三个不同性质而内在密切关联的领域,使他的地理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林涛教授深受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导师笔耕不辍的鼓舞,说他将以导师为榜样,试着自己的人生也更加精彩,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地理学专长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我的好友徐琼女士是林教授多年的好朋友,通过徐姐姐认识了林教授,才有了今天的采访。她眼中的林教授风趣幽默,博学多才,见多识广。今天与林教授的交流获益匪浅。感谢林教授百忙之中接受我这个采访小白的访谈!


记得有一首《人在旅途》歌曲唱到“从来不怨命运之错,不怕旅途多坎坷,向着那梦中的地方去,错了我也不悔过,人生本来苦恼已多,再多一次又如何……我不怕旅途孤单寂寞……”


正所谓: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林涛教授与志愿者们


林教授摄影作品

禾木村,新疆,2017







相关阅读


特别鸣谢 以下公益合作方


宁泉资产

上海市未来研究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那些地方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